孔子和老子,这两位古代圣贤的名字早已家喻户晓,他们的思想学说更是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
孔子和老子之间有着一段有趣的因缘,那就是孔子一生竟三次向老子”问道”求教。这三次谘见,折射出了儒家和道家理念的分歧,也见证了孔子最终领悟”道”的心路历程。那么,究竟孰高孰低?谁才是真正的”导师”?
第一次见面,孔子17岁,老子37岁。那时的孔子刚开蒙,痛心于周礼日渐废弛,希冀能”兴周礼”以复兴太平。而老子则以”动乱在于人心私欲,唯有无欲方能无争”予以反驳。

孔子一生三次问道老子,第三次得道!儒家和道家究竟谁高谁低?

从这一次”辩论”就可看出,儒家和道家在理念上已然分道扬镳:儒家讲”诚”,重视世俗规范;道家讲”虚”,崇尚自然淳朴。
年届34岁,孔子再次寻访老子,这回是为了讨论”仁义”的内涵。没想到老子狠狠痛击了孔子,认为过分宣扬”仁义”,反而会使大家远离本真。
老子阐述”天鹅不用洗涤,乌鸦不须上色,应顺其自然”的观点,这与孔子”凡训蒙,必自道”的看法渊源不同。可见儒道之间已存在越来越大的裂痕。
直到51岁那年,孔子才在老子的指导下,真正”得道”。他承认自己过去所学的不过是”陈迹”,只是追求门径而未抓住根本。而道家所追求的”道法自然”,才是通往真理的不二之道。孔子终于放下了架子,谦逊地向老子求教,最终领会了”道”的奥义。
从三次求教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并非师从老子,而是通过对话的方式逐渐理解”道”的内核。老子虽资历较高,却并非孔子的”导师”,两人更像是平起平坐的对手棋手,在棋盘上你来我往、各执一词。
那么儒家和道家到底孰高孰低?从思想内核来看,道家理念高于儒家,讲求”虚””无为”是更高层次的追求。但在现实世界,儒家的作用则不可小觑。”先儒而后道”才是正道,如同修行先打好根基,才能继续向上攀登。毕竟普罗大众若全都追求”无为”,那个盛世还由谁来建立?
正所谓”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或许孔子最终”得道”的过程,就是期望后人在儒学的基础上,进而向更高层次的”道学”迈进。
儒道并重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在现实世界,我们需要遵守社会规范、踏踏实实为生活奋斗,这就是儒家文化的体现。同时,我们也要追求更高尚的人生境界,时时保持谦逊好学的”虚心”。只有儒道并重,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止于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