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您更好的阅读互动体验,为了您及时看到更多内容,点个“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更新精彩故事。
文|在线吃瓜
编|在线吃瓜
每当有人提及《康熙王朝》和《天下长河》两部剧中的”康熙怒斥大臣”的经典戏码,这个问题便再次引发了热烈的讨论。两位实力派演员在诠释同一个角色时,呈现出了迥然不同的风格和侧重点,引发了观众的不同解读和独到见解。
回看当年陈道明主演的《康熙微服私访记》中的那一幕,一股肃杀之气扑面而来。当时的陈道明已年过六旬,但他身上仍然透露出浓浓的帝王威仪。他身着龙袍,眉头紧锁,目光如电射出,对那些被斥责的大臣的咆哮犹在耳畔。
“朕治天下岂是为了让你们这些王八蛋糟蹋!纨绔子弟看不透皇家家规,竟敢贪赃枉法,朕就算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也就罢了,若有人勾结外邦妖人捣乱,那就是不共戴天了!”
陈道明在这场戏中展现出极其丰富的情感变化。他先是强忍怒火,露出一副面无表情的淡然模样,但眼中的愤怒之色却在酝酿;继而勃然大怒,铿锵有力的声线如暴虎冷野马一般咆哮而出,面目狰狞,恨不得将众大臣生吞活剥。
可怒已至顷刻,他又转而露出一副悲愤交集的失望表情,口吻骤然一转,变得低沉而沧桑有加。这些精湛的演技无疑给观众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罗晋在《天下长河》里对这一经典情节的全新演绎方式。与陈道明相比,年轻一代的罗晋在威仪感和情感渲染方面或多或少都显得有些力有未逮。但他在塑造”人性化”的康熙形象方面,却赢得了不少掌声。
尤其是在情节开端的”叫花子事件”中,罗晋就已经展现出了康熙昔日好动的一面。年轻时期的康熙明明是生龙活虎的皇储,可偏偏就爱去跟着叫花子们游手好闲、满街溜达。在被教训后,他虽然满脸羞愧,但又流露出一副委屈而不服输的神情,活脱脱就是一个”孩子”的翩翩风度。
就连在怒斥群臣时,罗晋也把这种”孩子气”表演得淋漓尽致。他的语气不似陈道明那般咄咄逼人,反倒透着几分孟浪之气,动作夸张做作,甚至还不时搔搔头发,显现出些许的不知所措。
可就在这番”无厘头”的表现后,他突然一改孩子气的模样,语气骤然一肃,一脸严肃认真的模样,就好似往日插科打诨只是为了激将这些臣子。
这种兼具戏谑与严肃、天真与沉着的全新演绎方式,让观众们大为惊艳。有人评论说,罗晋把这个角色塑造得”不那么高高在上”,反而让”伟大的康熙”显得亲和有质感,像极了一个由小小子渐渐成长为帝王的正常人形象。
不同的演绎角度和路径,正是两位演员之间最大的差异所在。一位着重刻画威严庄重的”皇帝”形象,一位则更加侧重于展现”人性”的那一面。两种风格谁优谁劣,或许并无定论,但它们无疑都为我们打开了认识这一经典人物的全新视角。
那么,到底是罗晋的”人性化”演绎更胜一筹,还是陈道明展现出的那份帝王气质更让人印象深刻?这就成了一个难以取舍的两难问题。抛开这些有失偏颇的非黑即白之辩,不如换个角度来看待这两种不同的演绎路径。
事实上,导致上述差异的原因也并非单纯出于两位演员的个人风格。作品对同一个角色的定位和诠释,也格外关键。
陈道明所饰演的,是生性多疑、思虑缜密的中老年康熙,他手中已掌控了扳机权力,作为统治者更多展现出一种”官本位”的特质。因此,他在”怒斥臣子”这一情节中,自然着重突出了康熙身为皇帝的威严霸气和手中掌控大权的自信态度。
相较之下,罗晋所塑造的则是年轻时期的康熙,更多展现出”人本位”的一面。剧中不乏许多描写他年少轻狂、任性张扬的细节,正如前文所说的”叫花子”一事。这种”人性化”的演绎路径,也就注定了他在”怒斥臣子”这一情节时,会更多渗透出孩子气、孟浪之气的特质。
除了对角色定位的不同理解外,两部剧作品的整体导演风格也对演员的表演产生了一定影响。
《康熙王朝》的整体基调更多蕴含着一种庄重典雅的”宫廷大戏”气质,对于帝王形象的刻画自然也就侧重于体现其威严霸气的一面。
而《天下长河》则被视为一部更贴近生活化、更多融入了市井百态元素的”都市情景剧”。在这种轻松幽默的基调下,演员们对人物形象的诠释自然也就更多融入了些许喜剧性的元素。
影视导演的具体指导和要求,同样也会对演员的表演方式产生一定导向效果。我们有理由相信,陈道明那种”威严非凡”的皇帝形象,很可能是在当年导演的谆谆教导下逐渐形成的。而罗晋融入了更多”人性化”元素,或许也与导演的预期愿景不无关联。

同样是演康熙,《天下长河》罗晋、陈道明,放一起差距立见

当然,归根结底,一切还是要看演员自身对这一角色的理解和诠释。不同的演绎路径和侧重点,反映出两位演员对”康熙”这一经典人物的独特见解。
陈道明更看重的是这位”万邦来朝”的皇帝的帝王气度,因而他的演绎更多突出了威严霸道这一特质;而罗晋则更侧重刻画一个从小小子蛮蛮渐渐成长为一代明君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各种”人性”特点,因而赋予了这位皇帝更多血肉之躯的质感。
两种截然不同的演绎风格孰优孰劣?这就犹如问”霸王龙”和”恐龙妈妈”哪个更有代表性一般,很难给出一个定论。事实上,它们只是同一种生物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而已。正所谓”十个读者心中有十个哈姆雷特”,每个观众对康熙这个角色的理解自也不尽相同。
有人或许更钟情于陈道明那种高高在上、傲然挺立的”皇者形象”,从中寻找到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威感和震慑力;但也有人则更青睐罗晋演绎出的那种露出人性百态、见mikheb娴人的”活生生的帝王”。
不同的偏好自有不同的审美取向,却也正是这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元化诠释,才让这一复杂立体的经典人物在银幕上展现出了极为丰富的层次感和内涵张力。
康熙的形象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迁而呈现出不同的侧重面和特点。年轻的康熙自然更多些许戾气和张狂;中年的他则正值当打当挨、折腾世局;而渐入暮年的那个康熙,必定又将展现出另一番淡然沉着的睿智意味。
如果仅从”怒斥大臣”这一单一情节来评判谁的演绎更为出色,未免也有失偏颇。不如把目光放远一些,从整体上审视两位演员为康熙这一角色注入的不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