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能不能打,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不过,名将戚继光对此却有着独到而精辟的见解。他曾在训练士兵时,对传统武术表演式的套路动作直言不讳,认为那些只是为了迎合观赏性而编造,在实战中并无大用。戚继光更注重实战技能的培养,而不是舞台表演。他独创阵法,训练拳脚步法,注重破解技击,无不昭示了这一点。那么,传统武术到底能不能打?历史上这位名将对于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让我们一探究竟。
认清武术本源,去伪存真
戚继光生于明朝嘉靖年间,自幼就习武练拳。随着年岁渐长,他对武术有了更深的领悟。戚继光发现,很多所谓的”传统武术”实则已经失去了它们的本源–作为一种实用的战斗技巧。
时值明朝中后期,国力渐衰,社会风气开放。武术这门本应锻炼体魄、习战阵阵的技能,却渐渐沦为一种观赏性的舞台表演。各地武馆林立,纷纷创编各种拳术门派,互相攻讦,惟恐泥古不化。可这些看似门户不同的武术流派,套路作为表演时无疑令人赏心悦目,但真要上战场时,却往往缺乏实用性。
戚继光细心研究了当时盛行的诸多武术门派,发现无一例外,它们的套路编排复杂繁琐,充满了为迎合观众喜好而臆造出来的动作。一套拳术中,只有一两个动作具备一定的自卫防身作用,其余则不过是徒劳的翻腾。就连一些看似威猛的动作,如果真的使出来,反而容易伤及自身。
有识之士不无为之感叹,认为这已经严重背离了武术的初衷。武术原本是为了强身健体、应付征战,讲求的是实战功效,而非舞技优美。可如今的武术演员们,却执著于把武术塑造成一种更加雅观入时的表演艺术,以取悦权贵达官而沽名钓誉。
量身打造适合军人的拳脚术
虽然戚继光对当时武术界的一些弊端颇有微词,但他并未全盘否定传统武术,而是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加以改良,量身打造适合军人使用的实战拳脚术。
首先,戚继光从众多武术套路中,精心挑选出那些具备真正技击和自卫功能的动作,将它们提炼并重点训练。与其让士兵们枯燥地背诵一整套拳术动作,不如直接掌握其中的精华。正所谓”长剑无锋,大巧不工”,戚继光深知简练有为才是上策。
其次,戚继光在训练时着重强化士兵的力量、速度以及抗击打能力。他认为,单纯掌握动作姿势还远远不够,关键在于能否在实战中快捷高效地将其付诸实践。因此,他没有循规蹈矩地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反复练习,将动作内化为肌肉记忆。
同时,戚继光还格外重视步法、身法和进退法则的训练。步伐是行军打仗的基础,身法则决定着能否机动灵活;进退得当,方能临危不乱。只有这三者并重,方能发挥拳脚术的最大威力。
为了让士兵们的拳脚术更加贴近实战需求,戚继光亲自监督指导,反复纠正他们的姿势。他不厌其烦地讲解拳法的精髓,让士兵们把每一步每一招都练熟于心。有时,他甚至亲自动手示范,身先士卒,直到每个人都做到了行云流水的炉火纯青。
创新设计专门应对日本武士的新兵器
除了重塑拳脚术之外,戚继光还基于对战场环境和敌人特点的深入研判,创造性地设计出一系列专门应对日本武士的新式兵器。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当属他所创制的”狼筅”了。狼筅乃是戚继光钻研倭刀之后的发明,它长约三尺,刃口狭长,整体呈现出类似日本武士所用长刀的形制。但与倭刀不同的是,狼筅是直刀,不似倭刀那般略微弯曲,便于直捣要害;另外它的刃口锐利,能有效防止被倭刀折断。
配合使用狼筅的,还有当时较为罕见的长枪。长枪全长达十余尺,枪头纤长利锐,枪杆坚韧有力,堪称制胜良器。相较于倭寇惯用的短刀短剑,戚继光军的长枪占尽了兵器的力量和距离优势,真可谓寸长势将寸短制。两者相配合,狼筅近身突破,长枪远程杀伤,对抗倭寇可谓棋高一着。
除了狼筅和长枪,戚继光军还配备了诸如藤牌、镋钯等新式兵器。藤牌乃是编织藤蔓而制,十分坚固,可有效抵挡倭刀;镋钯则是一种类似镐头的武器,沉重结实,非常适合对付武士的钢铠。
戚继光在创制新式兵器时,深谙务实之道,力求确保它们在实战中的绝对优势。事实上,正是凭借这些与时俱进的兵器,戚继光军才能在对垒日军时占尽上风,给予敌人重创。可以说,戚继光对武器创新的精神,是其军事智慧的重要体现。
革命性提出队列制新阵法
除了在武器和拳脚术上的创新之外,戚继光更是对传统阵法提出了全新的见解,彻底颠覆了已行之有年的旧有战阵。
按照中国传统的兵家理论,战阵往往流于复杂纷繁,阵型设计缺乏实用性。古有”重牙阵”、”列钯阵”等数十种之多,形态错综复杂,给人一种过于追求形式化的感觉。这些阵法固然在理论上严密完备,但真要运用于实战,操作性却大打折扣。
有鉴于此,戚继光毅然提出了独树一帜的”鸳鸯阵”。顾名思义,鸳鸯阵正是以雄鸳与雌鸯的队形为设计原型。整个阵型呈现出前锋部队开阔,而中后方阵型则缩小的”喉舌”形状。这种设计使得阵型能够根据战场环境灵活变化,充分发挥机动优势。
而戚继光最为人称道的,则要数”大小三才阵”了。这一阵法融合了”鸳鸯阵”的灵活机动性,同时兼顾了攻守平衡,进可攻退可守,再加上左右翼分开包抄等巧妙用法,确实威力非凡。据载,第一次使用这一阵法时,戚继光军便大获全胜,倭寇军心惶惶,溃不成阵。
总的来说,戚继光对阵法革新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摒弃了旧有阵法的繁文缛节,注重实战可操作性;其二,融入机动灵活的设计理念,增强阵型适应性;其三,强调攻守并重,进可攻退可守。正是这些创新理念,使得戚继光军阵法先进,屡建战功。
重视基础训练,打造精兵利器
戚继光在创新武器和阵法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基础训练,以期将手下士兵锻炼成一支真正的精兵利器。

传统武术能不能打,名将戚继光有过精辟见解,各种大师该醒醒了

他深知,即便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战术战略,若缺乏扎实的基础功夫,仍难以制敌。因此,戚继光在日常训练时,着力加强了士兵的体能训练,尤其是提高他们的脚力。
脚力对步兵来说至关重要。行军打仗,离不开长途跋涉;阵地遇袭,靠的就是快速机动反应。可若士兵们腿脚不便,则任何先进的武器和战术都将付诸东流。有鉴于此,戚继光让手下士卒经常进行跑操和负重行走等训练,以增强他们的肺活量和下肢力量。
除了体能训练,戚继光还要求所有士兵全面掌握十八般武器的使用方法。包括剑、戟、刀、棍在内,再加上新研制的狼筅、长枪等,务必一一熟习,张弛有度。
如此严格的武器训练,源于戚继光深知单凭拳脚难保全身。况且在激烈的战场上,谁也难料会遇到何种状况,唯有通晓各种武器,方能随机应变,出其不意,扭转战局。
戚继光不仅重视个人训练,更着眼于整体作战能力的提升。他坚信,集体力量才是取胜的根本。因此,他经常组织大规模的阵型演练,要求全军上下密切配合,万无一失。
结尾
这种高密度、高强度的集训,由戚继光亲自监督,循循善诱,严格要求。相较于单打独斗的个人英雄主义,他更看重战阵的整体威力。正是凭借这一做法,才能将散漫的新兵蛋子,一点点磨练出令人望而生畏的精锐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