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新婚三天分别,妻子苦守72年,却不知丈夫早在22岁便已牺牲
引言:夫妻新婚三天分别,妻子苦守72年,却不知丈夫早在22岁便已牺牲。这是一段令人心酸的爱情故事,妻子深爱丈夫,苦守终生等待他归来,却不曾想丈夫早已离世,她的等待注定是徒劳无功的。这对夫妻经历了什么?妻子又是如何度过那72年苦守的岁月?丈夫又是怎样年轻壮烈的离世的?让我们一探究竟。
一、淮安市人尽皆知的姚家大族根基
自明代起,姚氏家族便是淮安市区赫赫有名的望族。姚家世代无虚岁,祖上积德流芳,勤于从农经商,家资小有渐渐积累起来。到了清朝中叶,姚家已是淮安镇上首屈一指的大族,封地房产不计其数。姚家家训严谨,世代重视子弟教育,族中不乏举人进士。
嘉庆年间,姚家掌家主事者是姚邦光。姚邦光治家有方,生养五子。长子姚廷淇,小小年纪便颖悟过人,十五岁时便考中了秀才。次子姚廷麟,天资平平,却勤恳好学,亦能结硕果。三子姚廷起,天资最为平庸,在家只好从事些杂役。四五子尚小,就不多提。
光绪元年,姚邦光决意扩大族产,把目光投向了淮安周边的一些乡野小镇。当时因内忧外患,一些小地方的望族败落家道中落,姚邦光趁机大肆收购失利家族的地契田产。就这样,整个光绪年间,姚家的家底几乎是翻了一倍有余。
到了光绪十九年,姚邦光去世,族中从小阔别子弟,全部返回家中分家产。长次二子占据了多数家产,三子姚廷起则拿到了淮安以西大沽河畔的一块尚可的地契。
光绪二十年,三子姚廷起迎娶了淮安城里的一位姑娘,姚云芳为妻。这一年恰逢大旱,庄稼歉收,往年姚家收成颇丰,但姚廷起这一份小小的地契收获甚薄。新婚燕尔的姚廷起和姚云芳,一下子陷入了拮据的生活。
光绪二十二年,姚云芳诞下一子,取名姚英杰。往后数年间,姚廷起一家人的生活更加拮据。直到光绪三十年,姚廷起无奈之下,将手中那块地契卖了,挥手作别淮安老家,携妻儿北上天津,投靠在那里经商的一个远亲。
二、大家闺秀姚云芳与杭州武生黄发根的姻缘
姚云芳出生于清朝同治年间
同治九年(1870年),淮安姚家诞下一位香莲,取名姚云芳。姚云芳自小溜云窗下,嫻习女红,颇有閤阁之风。到了十五六岁,已初长成一位闺中佳丽。醉云淡妆,丹青妆扮,雅有恬静秀质。
同治十三年,淮安大旱,姚家遭了一番折磨。这年冬天,母亲外出未归,在外客死他乡。姚云芳不过十六岁,忽而失怙恃,自是伶仃单弱。好在父执姚邦光为人正直,未曾荒唐纳妾,家中只有姚云芳这一女儿分外疼爱。

夫妻新婚三天分别,妻子苦守72年,却不知丈夫早在22岁便已牺

光绪元年,姚邦光去世后,家中虽有两位长兄在,但她们都已成家有子,无暇照料姚云芳。姚云芳自是处于孤苦境地,过着清贫日子。直到光绪十六年,已年过而立的她方姗姗来迟,透过亲朋之媒而嫁入一个杭州望族之门楞。
黄发根与姚家的渊源交恫
姚云芳这门亲事,说来也是一段渊源。黄家乃杭州城中有名的武家,家学渊源。光绪年间,黄家掌家者是黄达衡。黄达衡多子,独子黄发根则颇为英武,亦是个读书人。
黄发根幼读私塾,八岁时已能背诵了《论语》等经书。后来又入杭州府学习武艺,十七岁时更获武生殊荣。黄发根不但武艺高强,儒学亦根基深厚。往后几年间,他专心琢磨兵书,志在将来出仕为官。
而黄家与淮安姚家的交往,则始于光绪三年。那一年,淮安遭遇了一场大火,城中大半居民无家可归。姚家本已是淮安首屈一指的大族,在此次火灾后捐资数万两白银周济灾民,以致声名远播。消息也就这样传到了杭州去,杭州有人特意上门向黄家请安。
黄达衡听后,遂亲自上门拜访姚家。见到后,不但称赞姚家乃是"济世仁风"之家,还有意与之通婚结盟。只是当时姚家也因火灾受了一些损失,加上情况特殊,双方只是约定了以后再择期而已。
婚期将至,黄发根响应国家召唤奔赴前线
直到光绪十六年,双方在黄家媒妁之言下,终于把婚事给定了下来。当时黄家独子黄发根已两袖清风,而姚云芳的年纪也不小了。再耽搁下去,恐怕就真的要做黄老太太了。
在确定婚期之前,黄发根前往淮安一游,与姚云芳初次见面。一见倾心,彼此都很有好感。黄发根武生出身,风度翩翩。而姚云芳云淡风轻,温良恭俭让。黄家人见两人这般如胶投漆,都很受用。
光绪十六年仲春,姚云芳在淮安老家完婚。当时她已经是个26岁的"黄花大闺女"了。婚后,她遵循中人传统,便随夫居住在杭州城中的黄家宅第。
未过数月,黄发根却听闻了国家陷入巨大困境的消息,便萌生了矢志报国的想法。他暗自下定决心,要响应国家号召,勇赴沙场保家卫国。就在即将动身前往徽州一地的时候,黄发根把心意告诉了新婚妻子姚云芳。姚云芳虽一开始不太情愿分离,但知道这是丈夫的决心,也就没有多说什么。
三、新婚燕尔,丈夫便离去赴戎机
姚云芳三朝元服的传统婚礼
光绪十六年三月初九,姚云芳迎娶黄发根的喜期终于来临。按照中人旧俗,淮安姚家大办了一场三朝元服的传统婚礼。
初九上朝,黄发根乘驾花轿先行抵达姚家大宅。在红氎金钿的聘房中,姚家上上下下无不手忙脚乱张罗迎亲。黄家媒婆先是主婚把合,随后姚云芳便行闺房出阁之礼。新娘蒙眬冥头,脚踏莲步,一路洒红漫彩龙凤阁前而止。
午正黄时,阖宾已陆续至,姚家老爷也已备下重金嫁妆。丈人执烛,媒婆传衷,姚云芳随黄家轿夫而去。姚家大宅里哭声一片,姐妹情深,只盼她能时时宁静,岁岁有馀。
黄昏时分,新人行重地踩街之礼,早已换了一身喜妆。车马仆从,锣鼓喧阗,沿街而行至黄家宅第。一路红绸密织,人潮涌动,祝贺声不绝于耳。
三朝元服之礼圆满结束,黄发根与姚云芳这才算正式成为夫妻。当夜,新房且滴红烛,合卺连理。两人喜气洋洋,满心憧憬美满今后。
黄发根临别时的嘱托与约定
然而,这份美好的憧憬维持不到三日,黄发根便要离去赴战场了。彼时大清已濒临弥留之秋,内忧外患接踵而至。作为武生出身的黄发根,莫不有一股报国之心。
他打定主意要前往徽州一地,加入当地的民军部队抗击列强侵略。姚云芳虽极力挽留,但终究还是支持了丈夫的决定。临行之际,黄发根叮嘱姚云芳在家中安心等候,决不许她跟随前去。
"我这一去,不知何年何月方能归来。你就好生在家等我,照顾好自己的身子便是。"黄发根话音未落,泪水已先行落下。
姚云芳含泪点头:"好、好…我一定会在家里等你回来,您也要保重啊…"
姚云芳攥紧黄发根的手,久久不愿放开。最终,仆人们将黄发根扶上了马车。姚云芳目送着爱人远去,心中万分惆怅。
为国捐躯,黄发根22岁牺牲战场
光绪十六年八月,黄发根加入了徽州陆军。凭着武艺过人,他很快便被授予学馆教官一职。隔年二月,太平军在徽州一带乱军作乱。有学生向黄发根报信,太平军残酷无情,行侵随所至。
黄发根怀着必须剿匪的决心,立即召集数十名学生,组建起一支民团前去征剿。路上,黄发根部队遭遇了太平军的伏击,陷入重重包围。为了摆脱困境,黄发根亲自冲锋陷阵,奋勇杀敌。可惜,敌人兵力太猛,黄发根终究力有未尽而英勇捐躯,时年仅22岁。
光绪十七年六月,黄家收到了这个噩耗,黄家上上下下无不撕心裂肺,姚云芳也万分悲恸。徽州民团的一名幸存者写信回来,详述了黄发根临终前的情形。
"黄教官临终前说,他万分想念新婚妻子,希望妻子能谅解他杀敌卫国的心意,也不要为他伤心过度……即便有来生,他也愿意再次为国效忠…"
这样的话语,让姚云芳更加伤心,也更加感念黄发根的爱国之心。从此之后,她发愿终生不嫁,要永远守候着黄发根的牺牲和对她的嘱托。
四、女沐无怨守候72载,空等丈夫终无归期
姚云芳誓守寡守终生不改嫁
得知黄发根捐躯前线的噩耗后,姚云芳万分悲恸,哭泣数日方才回过神来。那时,她才26岁出头,算是个人世间最鲜美的年华。按理说,她完全可以改嫁他人,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但姚云芳却下定决心一心等候黄发根归来。她坚持认为,丈夫虽然已经牺牲,但他对自己的嘱托依然有效。于是,姚云芳在杭州一处僻静处租下一间小院,从此遁世守寡。
日日夜夜,姚云芳都在思念着那个"武生郎君"。院中挂着黄发根的遗像,她每天都要上香祭拜。偶尔想起以前的点点滴滴,她又会痛哭流涕,恸哭连连。
姚云芳婆婆妈妈自食其力
姚云芳虽出身淮安望族,但自光绪二十二年那年起,她便和丈夫姚廷起一家三口北上天津另谋生路。从此之后,她便一直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在杭州租下院子后,姚云芳打算自食其力,既不愿意接受外人赡养,也不愿意回到姚家投靠亲朋好友。她决意自己一个人过这艰苦的寡居生活。
她白天在外给人家做家里帮佣,赚取些微薄的工钱。晚上回到家中,再熬制些手工艺品出售。就这样勤恳踏实的日复一日,姚云芳终于可以维持温饱。
人到中年,姚云芳已是个孤身老妪。可她依然不改待嫁守节的决心。有人劝她重嫁为妻,她只冷冷回绝:"我黄相公的魂灵还在天之灵,我怎能违背他的嘱托自己生个女儿呢?"
72年光阴,误认为黄发根在世
且看姚云芳就这样默默无闻地活到了八九十高龄。这一年,有人不经意间透露了一个让她震惊的消息——原来她的丈夫黄发根早在光绪十七年便已经牺牲了。
姚云芳当时已是个年迈的老太婆了,可她听后却大吃一惊——原来这七十余年来,她一直在盲目等候黄发根归来,殊不知丈夫早已离世多年了。
"都是我糊涂了,怎能让黄相公这七十年也无人伺候随行呢?"姚云芳痛心疾首,不禁泪下如雨。可她还是守住了最后的执念——她此生不会改嫁,直到英年离世。
光绪三十五年冬,姚云芳终年94岁,在杭州一处民居离世。这一生,姚云芳苦守寡居长达72年,只为等候那个根本无归期的丈夫。直到临终,她依然没能改变自己的决心……
五、世人钦佩,姚氏坚贞铁骨令人敬仰
姚云芳遗体下葬黄家祖坟
光绪三十五年冬,姚云芳终年离世,享年94岁高龄。生前她孑身独守,坚持寡居长达72载,终生未嫁。死后,杭州黄家人特意将她的遗体安葬于黄家祖坟之侧。
姚云芳归天时,依然穿着丧服。相传她生前最后的遗言是:"等我见到黄相公时,第一件事就是向他禀报,我已经终身为他守节,没有违背他临终前的嘱托。"
黄家人为了纪念这位坚贞的孺人,在墓碑上镌刻下了"姚云芳孺人之坟"六个大字,并在碑文中详细记载了她贞节坚守的传奇经历。后人读到,无不对她肃然起敬。
世人钦佩赞颂姚氏贞节坚守
姚云芳死后的第三年,京师一些文人学士们得知了这一传奇故事。作为贞节之事的传习人,他们自是惋惜和赞叹有加。有人甚至特地前往杭州,为姚云芳撰写了祭文。
永丰侯世轩撰文曰:"黄先生捐躯军阵四五,未几而驾鹤西征,孺人姚氏孤立寂寞,居无归者二三十年……妾贞贞如铁,节节铁铁如贞,世所少有,何其难能!"
文人们对姚云芳的盛赞,也促使更多人得知她的生平事迹。到了清末民初,姚氏贞节坚守的故事已是满城传颂。即便是有识之士,也不得不钦佩姚云芳的品德操守。
姚云芳铁骨柳身令人敬仰
不能不说,姚云芳的坚贞品行确实令人钦佩。她这一生孤苦无依,但依然能够一心一意等候丈夫归来,心无他念。即便知晓丈夫早已离世,她仍旧矢志不渝,直到临终。
姚云芳的清贫朴素、勤俭持家,也令无数后人仰慕。她一生未嫁,自食其力将近80载。她尽管过着简陋的寡妇生活,但从未投靠亲朋,也未曾屈服现实。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无疑值得世人学习。
或许正如永丰侯所言,姚云芳就是个"贞贞如铁"的女子。她宁可孤苦一生,也要坚守自己的贞节和誓言。这种铁骨柳身,这种执着一生的品德,实在令人肃然起敬。后世之人,对姚云芳的传奇生平更是歌功颂德,口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