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的游戏从未停歇,在大清朝那腐朽的宫墙之内,一场场惊心动魄的阴谋与角逐正暗自上演。慈禧太后作为这一切的核心人物,她是如何一步步攫取权柄,最终坐稳帝王之位的呢?她又是出于何种动机和野心,在那动荡的年代里展开这场惊心动魄的权力角逐?她所做的一切,是出于个人私欲还是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离奇命运与人生际遇?让我们一探究竟。
权力之路拉开序幕
1860年9月,英法联军压境北京城,迫使清朝政府不得不与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在这一动荡时期,朝中权力腐败已经到了极点,皇帝咸丰无能而昏庸,让朝政大权一度落入了宦官、权臣以及妃嫔手中。这正是慈禧太后权力之路的开端。
年少入宫的慈禧,先是凭借出众的才干和机警的头脑获得了咸丰皇帝的赏识和宠信,被封为贵妃,被赐予了越来越多的实权。通过积极插手朝政,她逐步打开了自己在宫廷中的声望和地位。
然而宫墙之内阴谋诡计从未停歇,与慈禧妃最为亲近的宠臣肃顺却在权力斗争中被她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肃顺素来志大才疏、手腕粗暴,他曾为了除去朝中的腐败和蝇营狗苟,坚持以铁腕手段严惩奸佞,导致皇室高层和朝中大员对他敌视不已。趁清朝陷入内忧外患的关键时刻,慈禧趁机设计把肃顺从权力核心边缘化,为她今后坐稳皇权奠定了重要基础。
同一时期,满清王朝旧部落贵族奕?亦窥测到了权力真空的来临。作为道光帝的嫡亲王子,奕?一度被排挤于储位之外,被逼无权无势。但在英法联军入侵之际,奕?机智果断、应对有方,赢得了列强的赞誉,并借此扭转了自己的处境。他开始着手在朝中重新拉拢臣属,集结了一批亲信重臣和文武大员,为夺取最高统治权而蓄势待发。
至此,在满清王朝的权力真空中,两股截然不同的力量各怀鬼胎,暗中角逐权力的游戏亦拉开了序幕。慈禧野心勃勃,准备借外族入侵之机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尽快掌控朝政大权。而奕?虽不露声色,却也在谋求夺回应有的皇室统治权。两股力量在朝野阶层形成鲜明的对垒态势,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已不可避免。
横空出世的新力量
风云变幻之际,慈禧逐渐挺身而出,成为朝野权力博弈的一股新生力量。在这个动荡年代,她不失时机地借助了外族入侵之势,将自身地位迅速推向了权力核心。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仗着火力优势,攻陷北京城,迫使当朝咸丰帝连同文武百官狼狈逃出紫禁城。慈禧识时务者为俊杰,她未卷入逃亡的浩荡潮流,独自残留在北京,与英法使节谈判调停。在一次次周旋应对中,慈禧出类拔萃的谈判才能和机警过人的处事手腕赢得了列强的赞赏。最终,她以恰当的妥协方式化解了军事冲突,维系了王朝在北京根植的统治基础。
此后,慈禧不仅在朝野上受到了别无二人的礼遇,更借着这一契机介入了核心决策,成为朝中不可或缺的实权人物。时年38岁的她虽容颜渐衰,却满怀扩张野心和雄心壮志,不惜一切代价都要将王朝的最高统治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慈禧首先将自己的势力深入渗透到皇室核心。当时,清朝帝位并无确定继承人,太子之位尚无人选。慈禧为了将来能够从中作梗,竭力打入嫡亲王奕?麾下,宣称要”发扬王室家风”,联合亲贵们共同监国。她不遗余力地拉拢了一批皇室高级宗亲,将他们作为傀儡般的助力,阻挠奕?的皇储计划。
与此同时,慈禧将目光投向了朝中的重要核心职位。她先是横插一脚,斥责朝中大员在英法联军侵犯时”临阵潦草”,强行将一批亲信提拔为重要军政要职。她更是不择手段地打击异己,连同物华天宝、金银财宝一并下狠手,肃清了一批声望高手的忠良大臣。

辛酉政变:慈禧太后步步惊心的权力之路

面对慈禧这一系列疯狂行径,奕?并未垂头丧气。这位政治老手反而识破了慈禧暗中图谋,认清楚她势力壮大的险恶用心。为了防范慈禧的阻挠,奕?开始在朝中广纳门生,并结党拉帮拉拢了不少文武官员,以此扩大自己的勘泻力量。
两股力量在朝野展开拉锯战,你来我往,场面一度混乱到了极点。就在这危机时刻,慈禧露出了杀手锏:她暗中唆使封驻英国公使,在英国佬面前高唱”奕?不孝””奕?无能”等等之词,妄图诋毁奕?的名声,削弱他在朝野的号召力。果不其然,不久之后,英国便以”皇室内斗”理由拒绝承认奕?的王位继承权,这无疑是对他的沉重打击。
经过这一轮周旋角力,慈禧终于将权力版图扩展到了朝野的制高点。她踞于王朝的至高无上权力之巅,而奕?则渐行渐远,被边缘化到了权力的边缘地带。一股嶙嶙崛起的新生力量横空出世,从此开始主导王朝前途的未来走向。
步步为营掌控朝政
横扫朝野,主宰全局,这是慈禧的最终目标。为了更有效地巩固自身在政坛的统治地位,她悍然采取了一系列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
慈禧首先孤注一掷,在朝中采取生死豪赌的极端做法。她先是以”贤母慈祖”的姿态出征,号召”运用太后睿智,戡乱匡扶社稷”,暂时代替刚去世不久的咸丰帝主持朝政大权。慈禧借此迅速架空了早有预谋的奕?继位计划,为争夺帝位拨开了重要一步。
随后,她无视朝野上下的一切反对声音,径自立下诰命,册封尚在襁褓之中的爱新觉罗·载淳为新的帝王,史称”同治帝”。这虽然看似只是一纸空文,但却给慈禧制造了一个合法的借口,使她在同治帝幼年期间能够长期把持朝政大权。
就这样,慈禧凭借一己之力,彻底主宰了清朝的政治命脉,将统治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为了进一步铲除异己,她运用了无情无理的手腕。
首先是对奕?及其党羽实施严厉打压。慈禧扬言奕?”假慈不孝、阳奉阴违”、”自立为王”等等,诬陷他们”有犯上作乱”的严重罪行。她厚颜无耻地捏造理由,命令肃清奕?的党羽嫡系,予以监禁、削爵、发配等重罪。奕?本人虽仍保留原职衔,但已被完全边缘化,丧失了一切实权。
接下来,慈禧将矛头指向了朝中的老牌重臣。她诬陷这些宦官将相们”苟且偷生””生克己祖”等等,均被免除职务,有的甚至遭到牢狱之灾。曾国舅一度独自掌控中枢的少数民权派大臣易老也在慈禧的斥责声中溃不成军,不得不暂时放权退隐。
与此同时,慈禧拉拢了一批狐假虎威、趋炎附势的新贵。她大力提拔亲信嗣良、和琳等人,委以重要职务,以此作为朝中的权力支撑。她亦在宗室中物色新的亲信力量,扶植曼纳亲王、奕劻等旁支宗室王爷打入朝政核心,在事关大权的重要场合为她充当吹鼓手。
就这样,以慈禧为首的亲信集团主导了整个朝政核心,权倾朝野。而那些原本的嫡系皇亲国戚、重臣权贵们,则渐渐远离了权力的中心。清王朝已然从君主专制彻底沦为宦官政治。
在掌控朝政之后,慈禧更是开始肆无忌惮、目无尊法地大行欺诈之事。她明目张胆地篡改圣训诏书,臭不可闻地重定储妃,甚至公开反对”教子有方”、罔顾同治帝的成年大典,妄图自恃无缺,永不传位。
这一切权术欺诈的做法,不过是源于慈禧对于皇权的疯狂贪恋与执着罢了。不过这种病态野心也为之后王朝加速衰落埋下了祸根。
统治手段露馅儿
掌权之初,慈禧为巩固自身统治振振有词,承诺要”匡扶社稷、造福黎民”。但随着时间推移,她的种种统治手段渐渐露出了原形。
首先是慈禧对臣民残酷的剥削掠夺行径。为维系昂贵的宫廷开支,她不惜榨取老百姓的血汗钱,大肆勒索人民的脂膏。她曾下旨在广东征收额外的”洋米赡银”捐款,为偿还清政府对英法等国家的赔款。她还变卖大量国家资产,宫中累积了足以养活千年的巨额金银珠宝。更有甚者,她竟将地方官员向民众摊派筹措开支的重责推给地方负担,从而使一些穷困地区遭受前所未有的内乱骚扰。
与此同时,慈禧将宫中的耗资开支无度地推向了极端。她挥霍无度,满朝文武重臣一律大加增加俸禄,以求心安理得。御用红伞军则更是形同皇家私兵,常年由国库领取昂贵军饷。可是这些金钱从何而来?慈禧说:”人家的血汗钱不就是为我的娱乐而存在的吗?”
贪婪淫逸的统治行径可见一斑。慈禧在河北、山西等地大肆修建行宫苑囿,奢侈无度。仅是热河行宫中的绿杨宫与墨池宫耗费就高达数千万银元。这些金钱哪来的?上至朝中大员,下至普通百姓,无不遭受勒索,连遥远的边疆都要缴纳昂重的宫廷赋税。
除此之外,慈禧对于统治的骄横跋扈也日益疯狂。她对那些胆敢有异议者视而不见,诬陷那些敢于直言进谏的老臣为”惹乱宫闱”的罪人,进而将其打入冷宫。面对西学为体的保守派的激烈反对,她亦置若罔闻,拒不听从维新变法的呼声,宁愿一味压制新旧矛盾。她这种昏庸无能的统治作风,很快就遭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猛烈抨击。
在国内,愤青文人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纷纷公开抨击慈禧的昏庸统治,提出了”扫穷匪、天香案”等著名檄文,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变法维新运动。广大民众对她暴虐的统治态度更是怨声载道,认为她”糜费钜万、暴虐无度”,将国家断送于水火之中。
在海外,慈禧与西方列强也结下了深重的梁子。她倚老卖老,对外硬梗梗,屡屡与英美德法日等强权发生军事冲突,而每一次对外战争中都是清朝溃不成军、金银耗尽。
就这样,一场从民间蔓延到统治阶层的巨大危机正在形成,空前的民怨也开始在全国各地积聚涌动。清王朝的根基明显已经摇摇欲坠,一股崭新的维新变法运动正以排山倒海之势汹涌而来。慈禧的统治手腕此时终于暴露无疑,局面已一发不可收拾。
权力的恶狠狠反噬
权力是把双刃剑,慈禧虽然暂时将其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但最终还是被其锋芒所伤。曾几何时,她凭借出众的谋略心机和不择手段的狠辣手腕,一路高歌猛进,夺取了王朝最高权力的统治地位。但就在她胜利在望,意气风发之时,狂妄自大的权欲却也在暗中积聚着致命的祸患。
首当其冲的,便是1898年爆发的戊戌变法运动。这一运动不啻于是清王朝最后的死力一搏,由一批有识之士发起,试图为将亡国家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然而,变法势头刚一兴起,便遭到了慈禧和阿哥们的疯狂打击。他们公开训斥康有为等人是”匹夫悖逆”,对此次变法运动予以彻底压制,并连同极力主张变法的光绪帝一同被囚禁在紫禁城中。
随后,慈禧更是干脆利落地将国家大权重新夺回,数十年如一日地主持朝政,不给任何维新力量喘息的机会。她视革新维新为害群之马,顽固地坚持闭关锁国的旧制度,拒绝一切改革开放的呼声。清王朝因而进一步走向了覆亡的不归路,陷入了一片暮气沉沉的死水般的环境之中。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慈禧在强力排斥变法的同时,也勉强收纳了一些西方先进思想和科技成果,只是流于表面和肤浅文饰。她下旨在北京建立了纺织、矿冶等近代工厂,在各省设立了新式学堂,修建了电报和铁路线路,购置了一批新式舰船军火。但这些凭空杂凑的”洋务运动”不啻于是对西方文明一种极其肤浅且不尽人意的模仿,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终归无法扭转清王朝积重难返的衰败局面。
更为致命的是,被慈禧视为救命稻草的义和团运动却在阴差阳错中紧紧勒住了清王朝的咽喉。这一穷凶极恶的农民起义运动,不仅肆意焚杀了教会人员和平民百姓,更是惹恼了英德法俄等列强的公开介入。一时间,血光之灾席卷中华大地,经历了攻陷北京城、在庄园避难等一系列令人汗颜的浩劫。清王朝岌岌可危,濒临走向了摧枯拉朽的万劫不复之地。
正是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危机环境下,慈禧不得不选择认怂、吞声,痛下决心与列强签订中体西用、全盘西化的《辛丑条约》,彻底拥抱西方文明。就这样,她数十年如一日顽固抗拒变革的统治意志在一夜之间化为了乌有。那曾经对她而言不啻于毒药的西学,此刻反倒成了清王朝最后的救命良药。戊戌变法爆发时,她曾气壮山河地呐喊:”这老太妃做事,谁敢阻挠!”如今,权力反噬,自己再也无处可退,只能妥协接受那些曾几何时自己痛斥过的改革。这未免也成为她统治道路上的最大遗憾与讽刺。